你或許聽過「侘寂」——在不完美中尋找美。它是最廣為人知的日本美學之一。但你知道嗎?日本還有許多同樣深遠的美學思想,影響著藝術、建築,甚至塑造了人們對生活的理解。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概念許多人都不曾聽說過。
今天,讓我們了解三個同樣迷人的日本美學,或許會改變你對美的認知。無論你是否曾經聽說,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為你帶來全新的視角,讓你更深入體會日本美學的精髓。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 幽玄(Yūgen)
當我們欣賞一朵花時,我們看見了它綻放的瞬間。但這朵花曾經歷過狂風、暴雨與嚴寒,而無論它現在多麼燦爛,終有一天也會枯萎凋零。
花的美本身已足以讓我們感動。然而,當我們思索它曾經承受的風霜,以及它終將逝去的命運時,內心會湧現一種更深層的情感——這種感受,超越了我們所能見到的表象。這正是「幽玄」——體會超越眼前所見的無限之美。
在眾多細膩的日本美學概念中,「幽玄」或許是最難以言喻的。它蘊含著深奧的神秘感與隱藏的深度。「幽玄」一詞源自中國,最早用於佛教哲學中,表達對奧義的體悟。在日本,「幽玄」最初與平安時代的古典詩歌相連,象徵對微妙與難以捉摸之美的欣賞。而到了室町時代,「幽玄」進一步發展,成為藝術、能劇、以及水墨畫中的一種美學表現,強調細緻而神秘的優雅,以及深藏不露的意境。
幽玄不僅僅是神秘或優雅,它是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美,是超越視覺範圍卻能深刻觸動人心的感受。幽玄不是停留於表象的欣賞,而是引導我們想像「未見之物」,感受那隱藏於表面之下的深度。
幽玄,不是眼睛所見,而是內心所感受到的。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2. 渋い(Shibui)
但有時候,美不在於神秘或深度,而是在於簡單。在於那些不刻意吸引目光,卻隨時間流逝而展現優雅韻味的事物。這就是「渋い」(Shibui)——一種強調內斂之美、精緻簡約與靜謐優雅的日本美學。
與強調不完美之美的侘寂(Wabi-Sabi)不同,也與從神秘中尋找美的幽玄(Yūgen)不同,「渋い」追求的是真實、低調的美。
最初,「渋い」這個詞指的是一種澀味或微苦的味道,例如未成熟的柿子或濃郁的綠茶。這些滋味並非讓人感到甜美可口,但隨著時間推移,能品味出細膩而豐富的層次。這正是「渋い」的核心——它的美不張揚、不誇飾,而是深邃而含蓄的。就像歲月沉澱出的斑駁銅綠,「渋い」的美隨時間慢慢展現,變得更加深邃。
「渋い」所追求的是靜謐、內斂的魅力。無論是一個人、一場表演,或是一件物品,都可以是「渋い」——真誠且引人入勝,而無需多餘的裝飾。在藝術與設計中,「渋い」融合了自然與日常生活。它展現在木樁的天然紋理、茶碗微微不均勻的質感、一朵在插花中靜靜綻放的花。這些細微的美感,能夠與我們的潛意識產生共鳴,讓我們靜靜地與自然重新連結。
日本陶藝,便是「渋い」好的體現之一。與光滑完美的瓷器不同,傳統的日本茶碗常帶有粗糙的觸感與低調的釉色。它們不追求完美,而是在歲月與使用中慢慢展現出獨特的韻味。
「渋い」形容的是隨時間累積的深度與韻味。因此,它不會用來形容年幼的孩子或嶄新的物品,而是適用於那些隨著歲月沉澱、經歷時光洗禮而展現魅力的事物。
在這個變化快速、充滿喧囂的世界,「渋い」提醒我們:真正的美,不在於刻意吸引目光,而是在時間流轉中,悄然展現本質的事物。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3. 物の哀れ(Mono no Aware)
物哀(Mono no aware,物の哀れ)常被翻譯為「物事的哀愁」或「瞬間之美」,它體現了一種對生命無常的溫柔體悟,以及對時光、生命和事物流逝的淡淡哀傷。
「物哀」深植於平安時代的宮廷文學,並成為日本文化中最核心的美學概念之一。隨著時間推移,它逐漸影響了許多藝術與文學傳統,塑造了日本人對美與情感的理解方式。
在日本文化中,大自然不會為了迎合我們的願望而改變。相反地,我們學會隨著它的節奏變化,並隨著季節流動。因此,「物哀」不僅僅關乎愛情或人際關係,它也存在於我們對自然世界的感知之中。
「物哀」的核心,是對無常的體悟。我們明白,世間萬物都在流動,沒有什麼能夠永恆不變。一切都在變化、移動、逝去。這種對無常的深刻意識,正是「物哀」的本質。正因為生命短暫,我們才能在每一個當下找到真正的意義。當我們欣賞盛開的櫻花,我們會格外珍惜它們的美,因為我們知道它們終將凋零。
「物哀」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的情緒:當我們沉浸在夏夜的溫暖中,心裡卻知道秋天即將到來。當即將看完最愛的書,卻不捨得讀完。與一位老朋友長時間交談後,在安靜的片刻感受到深深的餘韻。
當我們回望過去的片刻,知道無法重來,但仍然心懷感激它曾經發生。
這,就是「物哀」。
© Dans Le Gris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
探索更多藝術文章:
• 侘寂 Wabi Sabi:不完美的美,成為設計靈感
• 金繼:將破損重生,擁抱修復之美
• 日本美學「間」(Ma):寂靜、虛無與暫停之間的思考
• 花道 Ikebana:讓花重新綻放,日本傳統插花藝術
關於我們
Dans Le Gris 源自於 Wassily Kandinsky 的作品,同時也是法語「在灰色」的意思。就如灰色所傳遞的氛圍,我們希望以純粹、極簡和永恆的設計,融合現代工藝與藝術美學,呈現獨特的珠寶作品。
我們總是以日常為靈感,希望每件作品都能與生活產生更多連結;不再將珠寶視為裝飾品與配件,而是我們彼此的藝術語言。我們尊重金工傳承,透過現代工藝來概念化我們的思想,使得每件作品都能散發出獨特的魅力,並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來去逛逛
↪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內容: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