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文化中,什麼是「美」?它往往不是表面上那麼容易被定義,因為背後蘊含著一層深遠而靜默的哲學思考,悄悄影響著人們觀看、感受、以及生活中與「美」相關的一切。
這種以感知為核心的美學態度,深深植根於日本的設計、藝術與日常生活之中。日本建築師與設計師黑川雅之曾提出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他將日本特有的審美文化,歸納為八種「美學意識」,以捕捉日本美學的核心精神。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一探索這八個意識如何形塑了日本的美感,並思考:這樣的日本美學觀,是否也能改變我們對「美」的理解?
1. 微
「微」這個字,意思是「細微」、「微妙」,或「淡然」。
在日本的美學中,「微」代表的是對幾乎無法察覺之事物的敏銳感知——那些安靜、幾近無形的細節,往往只有當我們真正慢下來、細心留意時,才會被發現。
這樣的美不張揚,它潛藏在背景之中、存在於事物之間的空隙裡,也可能是稍縱即逝的情緒,或是指尖掠過時感受的觸感。
那可能是寺廟鐘聲漸漸消逝的聲音、和室門上映出的柔和光影,或是刻意留下一筆不完美筆觸所帶來的感受。
黑川雅之曾說,有一句日本語言中的表達恰好捕捉了這種感性:「神聖存在於細微之中(神は細部に宿る)。」
在日本文化中,人們相信創作者的靈魂不會透過宏大的姿態顯現,而是隱藏於最細緻的處理之中——那些精煉、克制,幾乎無聲的細節裡。
你可以在傳統建築,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中感受到這種精神。
「微」提醒我們:真正的美,不一定會在第一眼就看到。有時候,唯有當我們放慢腳步、安靜下來,並細細凝視,才能真正發現那些原本就一直存在的美好。
2. 並
「並」這個字,意思是「並列」、「並肩而行」。
它體現了日本美學中,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敏感度——讓多樣甚至對立的元素和平共處,而非彼此衝突。
這種思維模式在日本生活中隨處可見。你會發現基督教堂與佛寺坐落於同一社區;日本的文字系統則融合了漢字、平假名與片假名,各有不同用途,卻能和諧共存。
「並」所珍視的,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一種共存的秩序、一種平衡中的包容。
這個概念甚至能在餐桌上看到體現。在許多日本家庭或傳統料理中,每個人所使用的餐具可能都不一樣。這不是因為地位差異,而是每個人有不同的習慣與喜好。有人喜歡淺碗,有人偏好深碗——不需要一致,反而是一種對個人選擇的安靜尊重。
在這個二元對立與極端分化日益普遍的世界中,「並」提供了另一種智慧。它所展現的是一種世界觀:差異不是問題,而是值得欣賞與尊重的美。
3. 氣
「氣」意指能量、精神,或氛圍。
它源自東亞哲學中的深層觀念,常被形容為流動於人、物與空間之間的無形生命力。
在日本美學中,「氣」並不關乎喧鬧或戲劇性的動作,而是一種細微的存在感——即使無言無動,也能被感知的安靜能量。那是房間裡的靜寂,是兩人之間的無聲情感,是某個瞬間所籠罩的氛圍。
你可以在精心佈置的茶室中感受到「氣」——每個細節都引導人進入專注而平靜的狀態。在能劇演員的肅立中,也能看見它的存在——僅憑一個姿勢,便傳遞出力量與張力。甚至是一盆經年修剪的盆栽,也承載著靜中有動的生命氣息。
這種感知,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裡同樣存在。在日本文化中,有一個常見的說法:「讀空氣(空気を読む)」——意指察覺那些未被說出的情緒,感受情境中的氛圍,並以細緻的心去回應。這種態度,不只是對他人的敏感,更是一種對時機、空間、整體環境的覺察。
「氣」讓我們看見,美不只藏在形體之中,也藏在空氣流動、光影變化與靜默凝視的片刻裡——那些觸動心靈,卻無需多言的瞬間。
4. 間
「間」這個獨特的觀念,早已深深融入日本文化之中,其出現頻率甚至超過了侘寂。
這個字通常被翻譯為「空間」、「間隔」或「停頓」,但在日本美學的語境裡,「間」遠不只是空白的存在——它是一種充滿意義的空隙,是構成節奏、結構與感受力的核心。
建築師黑川雅之認為,當我們從宏觀或遠觀的角度看待人或事物時,往往難以真正察覺「間」的本質。「間」存在於關係之中,其核心是一種極為細膩的感知。而這樣的感知能力,始於「微」——從對細節的敏銳觀察開始。
換句話說,理解「間」的前提,是先看見「微」。唯有當我們真正認識每個個體本身,我們才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關係。同樣地,只有當我們辨識出一個清晰的音符,才有可能意識到那音符與下一個音符之間的停頓與細微變化。若我們總是用整體化、概括性的方式看待世界,「間」便會悄然消失。事實上,黑川雅之甚至指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樣的觀念,從根本上就不該存在。
「間」的精神,是對空的價值的體察。它提醒我們:並非所有的空白都需要被填滿,並非所有的事物都需要被說明或具象化。有時候,最有意義的部分,正是存在於那些未被說出口的語句之間、未被佔據的空間裡。
5. 秘
「秘」這個字,意思是「秘密」或「隱藏」。
在日本美學中,「秘」代表的是一種刻意不完全揭露的藝術態度,藉由隱約、留白與隱喻,鼓勵觀者的內在想像與參與。
與其將一切坦然呈現,「秘」更重視神秘感、含蓄與留白的魅力。這樣的表現方式,不只是為了解釋,而是邀請觀者參與其中,與作品產生個人的連結。
黑川雅之指出,藝術創作者之所以選擇不將作品的全貌揭示,並不是為了保留或隱藏,而是一種「邀請」。創作者並不期待觀者與自己有完全相同的理解,他們反而希望觀者能帶著自身的情感、思緒與生命經驗,進入作品,並因此成為創作的一部分。
因此,在日本美學中,藝術的目的不總是為了明確傳達某個固定意義,它不追求單一的詮釋。而是相信,只要用心感受,觀者心中自然會與作品產生共鳴。藝術因這種互動、想像與感知而完整。
「秘」的一個經典例子,是長谷川等伯的《松林圖屏風》。畫面大部分被留白,只描繪幾株若隱若現的松樹。這樣的空白與柔和的隱藏手法,既展現了「間」的空間感,也體現了「秘」的含蓄之美。它邀請每位觀者走入迷霧與未盡之中,與作品進行一場屬於自己的對話。
最終,「秘」反映的是創作者向觀者傳遞一個溫柔的聲音:「請做你自己,用你自己的方式來理解這件作品。」
6. 素
「素」這個字,意思是「樸素」、「未加修飾」或「原始的」。
在日本美學中,它代表的是這樣一種信念:最美的事物,往往是保持原貌、未經過度加工的狀態。
理想的狀態,就是一切都自然地存在於更大的整體之中,協調而和諧。
黑川雅之指出,日本人傾向透過感官去體驗世界,而不只是用思考。最重要的,並不是如何裝飾一件物品,而是如何讓它的本質悄然顯現。這正是日本設計的核心精神——讓材料本身透過簡單、誠實的形式去說話。
許多人認為日本美學的特徵就是極簡主義。但事實上,極簡並不是目的,而是對材料尊重、對不必要之物有所克制後,自然產生的結果。簡單不是一種風格,而是一種出於節制與用心的選擇。
以和服為例:它的外型長年來幾乎沒有改變,形式一致又簡單。真正的變化與美感,來自於布料的選擇、織法的細緻與配色的微妙。它的美不在於形式的創新,而在於材料本身所散發出的豐富層次。
因此,將「日本人就是喜歡極簡主義」這句話,視為全部,其實並不準確。日本設計的簡潔,來自於對材料的深度尊重,以及不刻意追求創意、不炫技的謙遜態度。
在日本美學中,「素」並不只是外觀上的簡單,而是呈現本質、還原自然的過程。它就像是生麻的質感,是未經打磨木材的紋理,是一種靜靜存在、毫不張揚,卻無與倫比的真實。
在這個充滿品牌、裝飾與喧囂的世界中,「素」讓我們回到本質,提醒我們去珍惜那些樸實無華的事物與人。不是因為他們如何呈現自己,而是因為他們本來的樣子。
也正因如此,日本產品設計之所以至今仍具有影響力,正是因為它從未偏離這個核心美學——對材料的敬重、對簡約的堅持,以及對真實的追求。
這,就是「素」的精神。
7. 假
當我們談論「美」時,腦中常浮現的,是那些原創的、自然的、未修飾的事物。但在日本美學中,美也可以存在於人為、暫時,甚至是模仿的形式中。這樣的觀念正是由「假」所傳達的。
「假」這個字,乍聽之下或許帶有負面意涵,彷彿暗示著虛假或不真實。但在日本文化中,「假」所代表的,是一種更具深意的美學態度:它是一種有意識地構築、細心重塑的美。
在這個層面上,模仿並不只是單純的複製。它是一種與傳統對話的方式——在尊重過去的同時,創造新的可能。良好的模仿,是一種再詮釋,是讓舊有形式煥然一新的過程。
這樣的感性,體現在「金繼」(kintsugi)藝術中。金繼是一種以金粉修補破裂陶器的傳統技藝,不僅不掩飾裂痕,反而刻意突顯它們。破碎不再是瑕疵,而成為器物生命故事的一部分。物件不只是被修復回原樣,而是被轉化為更具意義的新存在。
在建築與自然中,我們也能見到「假」的精神:風化的木材、褪色的牆面,與靜靜記錄著時光痕跡的石徑。這些既非自然原貌,也非完全人工之作,而是在人與環境長期互動中所生成的形態。那,正是它們美麗的地方。
「假」的核心,是無常的概念——沒有什麼會永恆不變。這種觀念深植於佛教思想,提醒我們接受變化,並在暫時與不完整中找到美。
「假」與侘寂密切相連,後者欣賞不完美與老舊,而「假」則提醒我們:真正的真實感與生命力,不一定只存在於純粹與原創之中。它也可以存在於那些被建構、被修補、並經重新想像的事物之中。
8. 破
「破」這個字,意指打破、拆解或中斷。
在日本美學中,它象徵著某種關鍵時刻——當既有形式被有意識地打破,不是為了反叛,而是為了超越傳統,開啟新的可能。
這樣的觀念建立在一個前提上:唯有在充分理解一種形式之後,才有資格打破它。換句話說,必須先深入學習傳統、掌握規則,才能開始挑戰與轉化,將舊有形式演繹為新的表現。
這種精神可見於葛飾北齋的創作——他將古典繪畫轉化為充滿動態與生命力的浮世繪;也體現在三宅一生的時尚設計中,他以摺疊與雕塑感的布料突破服裝慣例,卻仍深植於日本的美感意識。
黑川雅之認為,「破」不是破壞,而是一種創造能量。它關乎突破既有限制,並重新塑造所承繼的形式,讓其以與當下對話的方式延續存在。
重要的是,「破」並不否定傳統,而是建立於對傳統的理解與尊重之上。這樣的轉化,不僅是對原有精神的致敬,更是向未來推進的動力。
在一個重視和諧與延續的文化中,「破」提供了一種必要的平衡。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創造力,有時來自打破規則的勇氣;而美,也不只存在於靜謐之中,它同樣可以綻放於大膽、張力與變化之中。
© Dans Le Gris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
關於我們
Dans Le Gris 源自於 Wassily Kandinsky 的作品,同時也是法語「在灰色」的意思。就如灰色所傳遞的氛圍,我們希望以純粹、極簡和永恆的設計來豐富日常生活。
在我們的線上刊物中,我們不定期地分享有關藝術、文化和設計等文章。我們精心挑選的內容包含了生活的多個方面的主題,希望能提供你有價值的觀點和靈感。謝謝你的閱讀,希望你喜歡我們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