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擁有過某樣東西,它很簡單,卻能讓你感到一種靜靜的喜悅?

美,不一定只存在於藝廊或奢華設計中。有時,它就藏在最平凡的事物裡:一個茶杯、一把剪刀,甚至是一個畚箕。

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了解日本文化如何在日常物品中發現美。從陶器、工具、文具到包裝,看看這些物件是如何被細心製作,又如何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成為溫柔的提醒,提醒我們生活那些重要的小事。



發現日常物品中的美好

 

在日本,日常用品不僅僅是工具,它們蘊含著對工藝、簡約與用心的尊重。

其中一個體現這種價值觀的傳統概念,是「用之美」(用の美:Yo no Bi),也可以解釋為「實用之美」。這種美學理念認為,實用性本身就是美的來源。

「用之美」的思想由哲學家與美術評論家柳宗悅所提倡,他同時也是民藝運動的創始人。柳宗悅認為,美不應只存在於高雅藝術之中,它同樣可以存在於日常生活中那些樸實、手工製作的器物裡。他主張,唯有實用,才能孕育真正的美。

20 世紀初,日本正快速邁入工業化。柳宗悅轉而關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手工碗具、工具與織品。他所感動的,並非華麗的裝飾,而是這些器物中誠實、安靜且真摯的手工痕跡。

即使我們今日生活在一個追求速度與數位便利的時代,「用之美」的精神依然靜靜地存於日本文化之中。它提醒我們,在日常之中,也能尋找到意義與美。

「物作り」的精神:用心製作的職人精神

延續「用之美」精神的另一個核心價值,是「物作り」(Monozukuri)。這個詞常被翻譯為「製造東西」,但它的意義已超過一般的生產行為。

「物作り」是日本獨特的概念,代表的是一種工藝和職人的精神,講究細節、注重投入,以謙遜與自豪之心去完成每一件作品。無論是一個手工陶碗,或是一把工藝精緻的剪刀,「物作り」所重視的不只是功能性,更是物品與人的情感連結。

這種哲學不僅重視成品本身,也尊重整個製作過程。它強調的是耐心、技藝,還有對材料的尊重與理解。

How Japanese Everyday Objects Reflect Beauty and Craftsmanship - dans le gris
Image Credit: Pexels

勿體無」的價值:對物質的敬意

另一個在日本日常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理念,是「勿體無」(勿體無い:Mottainai)。

這個詞表達的是一種對浪費的惋惜,不論是食物、時間、努力,甚至是一件仍有價值的物品。勿體無」是一種鼓勵人們心懷敬意、感恩惜物、重複利用與有意識消費的態度。它不是只是節儉,而是對萬物中所蘊含的能量、工藝與用心的一種愛惜。

透過珍惜資源與延續物品的生命,勿體無」邀請我們與物質建立起更深層的關係。

一種靜靜生活的哲學

「用之美」、「物作り」與勿體無」這三種理念,共同構成了一種靜靜的生活哲學。它提醒我們放慢腳步,重新體會工藝的美好,也重新理解日常之中那些看似微小的瞬間,其實深藏著意義。

當我們用心欣賞日常物品時,也會重新發現:一個茶杯、一把剪刀、一個畚箕,這些簡單的東西也能帶來一種溫柔的喜悅。那不是來自奢華的裝飾,而是來自於物品之中所蘊含的用心、體貼與存在感。


日本日常物品中所蘊含的靜謐哲學


「用之美」、「物作り」與勿體無」這些理念,並不只是抽象的概念。它們靜靜地存在於我們每天使用的物品之中——那些熟悉卻經常被忽略的東西,每一件都體現著日本文化對工藝、簡約與細緻設計的深厚敬意。

從茶杯的弧度,到剪刀的重量,這些物件透過製作方式與使用方式,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生活哲學。以下,讓我們一起看看日本是怎麼將這些日常物品,化身為陪伴日常、富有意義的存在。

How Japanese Everyday Objects Reflect Beauty and Craftsmanship - dans le gris
Image Credit: Pexels


陶器|保留手作的痕跡,盛裝日常的溫度

乍看之下,一件陶器可能平凡無奇。但只要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微妙的不對稱——那不是完全圓滑的弧線,那是釉彩在光線中不均勻地流動。這些並不是瑕疵,而是陶藝家的手留下的痕跡,是這件物品在製作過程中所蘊含的關懷與溫度,而不只是機械式的精準。

你幾乎可以感受到創作者的存在感:陶器在手中的感覺、釉藥被細心刷上的節奏,每一件作品都保留了一段安靜的人與物之間的交流。

在日本,各地陶藝技法與地方傳統交織出一個豐富而多樣的陶器世界。然而,這些傳統共同讚頌著一種來自日常生活中的細膩工藝之美。這些陶器並不只是陳列於遠方的藝術品,它們被設計為可以握在手裡、日常使用的物件,真正融入我們的生活節奏之中。

有一位藝術家,完美地體現了這種靜謐哲學——那就是來自京都的陶藝家兼詩人河井寬次郎。他深深尊重樸素的尊嚴,並收藏來自亞洲各地無名工匠的作品。河井寬次郎婉拒了所有官方榮譽,也從不在作品上簽名,因為他相信作品的本質應該不言而喻。如同他曾說過:「當你全心投入創作,讓美自然地流露,那時你的作品才真正成為了藝術。」

河井寬次郎的陶器告訴我們:美不是刻意塑造,它可以在過程中自然成形,源自真誠的創作、細心的雙手,以及製作者與物品之間的深刻連結。

工具|那些陪伴我們的日常工藝

除了陶器之外,在日本的日常工具中,也能發現同樣的用心。無論是一把剪刀、一把廚刀,或是靜靜靠在門邊的掃帚。

乍看之下,這些工具似乎只是為了完成某項任務而設計的實用物品。然而在日本,即使是最普通的工具,也經常以超越基本功能的工藝精神製作而成。它們的造型簡單,真材實料。每一道弧線、每一個接縫與邊角,都被精心打磨,只為讓使用時能完美貼合手部動作,成為使用者的自然延伸。

這正是「物作り」(monozukuri)精神最具體的呈現——這種日本職人工藝的哲學,不僅是「把東西做出來」,而是「用心把事情做好」,以謙遜、投入與安靜地完成每一件作品。

在位於和歌山縣海南市的「深海產業(Fukami Sangyo)」,這份傳統仍持續延續著。無論是刷子、繩索或掃帚,每一件產品都由職人以細膩的工法與講究的手感製作而成。他們專精於使用「棕櫚」纖維編織繩索,這是一種粗糙不規則的天然素材,需要豐富經驗與熟練技術才能駕馭。

根據職人的說法,將繩索緊密編織、誠實地重複每一道工序,是不可忽略的關鍵。每一件完成的作品,都蘊含著製作者的手感節奏,以及代代相傳的溫度與真誠。

就如同一個陶杯,這些工具也與使用者建立起一種靜靜的連結。隨著時間推移,它們會漸漸貼合你的手勢——回應你的握法、施加的力道與工作的節奏。最後,它們不僅成為日常中可靠的存在,更是悄悄地參與了你生活的一部分。

文具|思緒與創造力的延伸

你上一次拿起筆寫字,是什麼時候?

就算只是拿起一支筆,也能讓人感覺到一種安靜的專注,像是心跟手一起動了起來。

在日本,連文具的設計也蘊含著他們細膩的設計。它不僅是為了書寫功能而存在,更是為了支持我們思考、書寫與創作的方式。每一頁紙、每一道線條、每一種材質的選擇,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無論是紙張的柔軟度、筆的重量,或是一本筆記本平整地展開在桌面上的手感,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書寫的過程感到平靜、順暢、令人滿足。

這些文具不只是實用的工具,它們也在悄悄地塑造我們與思緒之間的連結。它們讓書寫變得輕鬆、順暢,也讓我們的思緒能自然流動起來。

在東京,有一家小巧而特別的文具店,完美地體現了這樣的理念——Kakimori。這家店以一個簡單的理念為起點:在這個日漸數位化的時代,透過手寫重新連結人與人。

Kakimori 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是它們的「客製化筆記本」。顧客可以從紙張種類、封面材質到裝訂方式,親自挑選每一個細節,打造出一本專屬於自己的筆記本,一件具有個人意義的書寫工具。

除了筆記本之外,Kakimori 也提供完整的客製化墨水調色服務。在店員的細心指導與色卡的引導下,顧客可以親自調製屬於自己的色調,在紙上試寫的過程中,還會發現那些令人驚喜且充滿表現力的色彩。

透過這樣的設計與體驗,日本的文具早已超越了「工具」的角色。它成為思緒的延伸,是創造力的最佳夥伴,鼓勵我們放慢腳步、靜下心來,重新享受在紙上寫字的那份單純喜悅。

包裝|傳遞心意的包裝哲學

就像筆記本能承載思緒,包裝本身也能承載意義。

在日本,包裝不僅是包覆物品的方式,更被視為物件本身的延伸——它反映出對他人的關懷、體貼,以及尊重。

無論是一盒簡單的和菓子、一份便當,或是一件用心挑選的禮物,包裝的方式都很重要。它不只是讓東西變得好看,更是傳達出時間、用心與尊重的最佳證明。

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講究,可以追溯到傳統的「風呂敷」文化——一種以布包裹物品的藝術。風呂敷不僅優雅且可重複使用,它讓包裝變得靈活、個人化,也更加富有美感。只需一塊方形的布,就能優雅地包裹瓶子、盒子,甚至是不規則形狀的物品,既實用又優雅。

在日常生活裡,這份精神也藏在最細微的細節中:麵包店的紙袋被輕輕打結、信封被小心封好、商品盒的折線俐落整齊。這些不起眼的動作裡,藏著一種信念——包裝的方式,其實也反映出我們對一件物品的重視程度。

而另一個在日本包裝文化中重要的概念是勿體無」——一種對浪費的敏感與對資源的深深敬意。因此,在日本設計中,實用性與永續性、外觀與美感一樣重要。

例如,許多高品質的和菓子外盒本身就設計成可重複使用,不只是用來存放食物,也能在日後被重新利用、延續它的價值。這是一種結合實用性與思考的設計哲學,不只尊重物件本身,也尊重資源與環境。

最後,日本的包裝文化傳遞出一種無聲的訊息:我們選擇如何包裝和保存物品,反映的不只是對物品的珍惜,也是一種對收禮者的含蓄卻真摯的心意。

© Dans Le Gris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



關於我們


Dans Le Gris 源自於 Wassily Kandinsky 的作品,同時也是法語「在灰色」的意思。就如灰色所傳遞的氛圍,我們希望以純粹、極簡和永恆的設計來豐富日常生活。

在我們的線上刊物中,我們不定期地分享有關藝術、文化和設計等文章。我們精心挑選的內容包含了生活的多個方面的主題,希望能提供你有價值的觀點和靈感。謝謝你的閱讀,希望你喜歡我們的內容。


來去逛逛


↪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內容: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