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與極簡主義都強調簡約、空間與有意識的生活方式,但它們其實代表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雖然看起來相似,侘寂與極簡主義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差異,讓許多人能感受到其中不同,卻難以明確說出原因。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侘寂與極簡主義的哲學、它們的起源,以及這兩種美學如何影響現代設計、藝術表現與日常生活。如果你也曾經想了解侘寂和極簡主義的差別,這篇文章將帶你重新認識這兩種影響深遠的生活美學。
極簡主義的起源:從戰後藝術到日常設計
讓我們從極簡主義的起源開始說起吧。當你聽到「極簡主義」這個詞時,你會想到什麼?是純白的室內空間,還是藝術史中的極簡主義?
我們今日所認識的極簡主義,起源於西方。它在二戰後出現,當時藝術家與設計師開始將事物簡化到最基本的元素,這是一種對戰後社會混亂、過度消費和快速節奏文化的回應。
在藝術領域中,像 Donald Judd 和 Dan Flavin 這樣的藝術家提倡幾何形狀、重複性與克制。他們使用基礎造型與工業材料,去除一切多餘的裝飾。作品的焦點不在於藝術家的情感表達,而在於作品本身。你看到的是什麼,就是什麼。
在設計方面,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推廣了那句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鼓勵人們去除不必要的元素,只保留最核心的部分。但其實更早之前,德國的包浩斯(Bauhaus)設計學派已經奠定了極簡設計的基礎,主張功能性的美、簡潔的線條,以及藝術、工藝與科技之間的融合。
極簡主義講求的是明確且有意識的選擇。它追求的是平衡、秩序與目的性。每一個物件都必須有存在的理由,每一道線條都必須具有意義。
這樣的理念逐漸從藝術與建築擴展到產品設計,甚至融入了日常生活。從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現代建築到你口袋裡的 iPhone,極簡主義已成為一種視覺語言,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與審美觀。
侘寂的哲學:在不完美與時間中發現美
不同於源自現代西方藝術與設計脈絡的極簡主義,侘寂(Wabi Sabi)起源於日本古老的哲學思維,其核心受到自然、無常與禪宗思想的深刻影響。
在禪宗的思想中,美並非來自完美,而是體現在簡樸、寧靜與時間的靜靜流逝之中。一切事物都被視為無常、不完整與不完美,而正因如此,它們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侘寂不只是美學風格,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它邀請我們去發現那些平常被忽略的細節——例如不規則的器皿、風化的木紋,或一個靜靜光影變化的片刻。侘寂所珍視的,不是外在的裝飾,而是歲月痕跡所流露出的真實與靜謐。
與極簡主義所追求的精準、對稱與控制不同,侘寂擁抱的是不對稱、不規則與自然的不完美。 它並不要求我們塑造一個完美無瑕的環境,而是提醒我們去感受、去注視那些早已存在的、細膩而安靜的美。
極簡主義 vs 侘寂風格:室內設計語言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兩種美學風格在室內設計中的呈現方式。
極簡主義講求俐落的線條、平滑的表面與開放的空間感。想像一個白色牆面、一張椅子、沒有多餘擺設的房間——空間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是經過選擇與思考的結果。
色彩多以單一色調為主,常見的搭配為白色、灰色及柔和的中性色,這樣的配色營造出純淨與寬敞的感受,整體氛圍寧靜、專注且一致性。
相對之下,侘寂風格則接納手作痕跡、自然老化與素材本身的質感。一個空間可能擺放著邊緣不平的陶碗、被時間磨出痕跡的木架,或是一面因長年光照而逐漸褪色的牆面。它不講究形式上的對稱整齊,而呈現出一種自然且真實的氛圍。
在材料選擇上,侘寂風格偏好保留素材的原貌。你可能會看到有著粗糙木紋的木板、不上釉的陶土,或帶著天然裂痕的石頭。甚至生鏽的金屬也不會被刻意掩蓋,而是成為物件特徵的一部分。
配色上,侘寂風格取自大地色系。柔和的自然色調,如綠、棕與灰,讓整體空間更貼近土地、沉靜且安心。
極簡主義追求清晰與秩序,侘寂風格則重視當下與存在。一道刮痕、一道裂縫、一個隨時間留下的痕跡,對侘寂而言並非瑕疵,而是一段故事。
極簡主義試圖去除多餘,侘寂則珍惜留下來的一切。
極簡主義 vs 侘寂藝術:兩種觀看世界的方式
就如同它們在設計價值上的差異,極簡主義與侘寂在藝術中的表現也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理念。
極簡主義藝術將視覺語言簡化到最基本的元素,所留下的是純粹的形式——一塊純色方塊、一排鋼製盒子、一支發光的螢光燈管。這些作品不是邀請你解讀,而是邀請你觀察。藝術家退一步,刻意去除情感、敘事,甚至自我身份的痕跡,留下的是一種精準、中性且完整的視覺體驗。
侘寂藝術則採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它接納不規則、不完整與時間的流逝。筆觸、手勢與粗糙表面中,都似乎隱藏著藝術家的存在,這些未經修飾的痕跡正是侘寂所珍視的美。像是逐漸淡去的筆跡、微微歪斜的線條、略為傾斜的形狀——這些都不會被改變,而是被保留下來。
在書法、陶藝、水墨等傳統藝術中,作品的完成不只來自技巧,還受到時間、自然與偶然的變化共同影響。侘寂藝術不是經過刻意設計的結果,而是隨著時間與感受自然流露而成。
甚至材質本身也具有意義。
極簡主義藝術常使用金屬、塑料或玻璃等工業材料,這些表面通常保持穩定、不易改變,象徵著形式上的冷靜與永恆。
侘寂則偏好陶土、木材與紙張等自然素材。這些材質都容易隨時間、觸覺與環境變化而留下的痕跡,但這些痕跡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極簡主義強調的是觀看的距離與形式的純粹,
而侘寂則引導我們靠近一點,試著去感受時間的流動。
極簡主義 vs 侘寂哲學的日常實踐
極簡主義與侘寂不只是設計風格或藝術美學,它們不知不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極簡主義生活主張「少即是多」,鼓勵簡化、專注與有意識地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可能包括整理雜物、建立膠囊衣櫥,或養成一個避免干擾的晨間儀式。極簡主義的核心,在於去除不必要的事物,好讓我們專注於真正重要的東西。
透過放下那些多餘的物品,許多實踐極簡主義的人發現能更細細體會生活中的單純樂趣。他們從「擁有更多」轉而重視「體驗」、「關係」與「自我成長」,從中找到更平衡與滿足的生活方式。
侘寂哲學則提供了一種更緩慢的生活方式。它並不是透過刪除來簡化,而是告訴我們放慢腳步、細心觀察與感受生活的細節。侘寂重視那些不完美、被時間磨損、看似平凡的事物。像是一個微裂但仍在使用的杯子、一件蘊含著記憶的舊毛衣,或是一段靜靜看著光影變化的片刻。
侘寂的生活態度不是控制,而是存在。它提醒我們接納時間的流動、事物的改變、不完美與無常的本質。侘寂鼓勵的是一種更謙遜、更踏實、更真實的生活方式。
一者追求秩序與自律,另一者珍視溫柔與接納。
儘管出發點不同,極簡主義與侘寂都指向一種更有意識的生活。它們都鼓勵我們活在當下,認真生活,並以更有意義與從容的方式與世界相處。
© Dans Le Gris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
關於我們
Dans Le Gris 源自於 Wassily Kandinsky 的作品,同時也是法語「在灰色」的意思。就如灰色所傳遞的氛圍,我們希望以純粹、極簡和永恆的設計來豐富日常生活。
在我們的線上刊物中,我們不定期地分享有關藝術、文化和設計等文章。我們精心挑選的內容包含了生活的多個方面的主題,希望能提供你有價值的觀點和靈感。謝謝你的閱讀,希望你喜歡我們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