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Wabi Sabi)是一種源自禪宗的美學思想,常被稱為「不完美之美」。這種哲學不僅塑造了日本藝術的風格,也深深影響了生活美學與設計文化。今天的文章,我們將介紹侘寂七大核心原則,帶你看見日本美學背後所蘊含的寧靜與深意。



1. 不均斉(Fukinsei)


我們從第一個原則開始:不均斉(Fukinsei),意指不對稱或不規則。

在許多文化中,對稱象徵著美、平衡與完美。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追求整齊的線條、均勻的比例與無瑕的表面。

然而,在禪宗美學中,真正的美並不在於對稱,而在於刻意的偏離與不完美。禪重視的是不平衡中的意義——因為完美,往往代表一種終結,一個無法再成長或改變的狀態。

「不均斉」挑戰這種觀念。它邀請我們在不規則、不完整、略為偏離中心的事物中,看見美。這樣的視角深刻影響了日本的藝術與設計。

大自然中,幾乎沒有完全對稱的事物。枝枒自由地生長,河流蜿蜒曲折。即使沒有明顯的秩序,我們仍能感受到內在的和諧。不對稱反映的,正是自然的本質——在無法預測中展現出的美。

在禪的思想中,「不均斉」也意味著「不完美」能引發觀者的注意。當某樣東西略顯偏斜或未完成,它會吸引我們的目光、產生好奇心,並留下空間讓人自由詮釋。

不對稱的形式,往往是藝術家思想與人性的表現。它不是掩飾缺陷,而是坦然接納不完美,將其納入作品的語言之中。

你可以在許多日本傳統藝術中看見不均齊的例子:像是茶碗略為不整齊的杯緣、枯山水中看似隨意卻經過深思的石頭擺放,或是一側輕輕傾斜的花道作品。這些不規則並非錯誤,而是刻意的安排,賦予作品深度、個性與一種安靜的張力。

與其強加秩序,不如說,「不均斉」順應自然、有機與偶然的出現,把「不完美」視為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簡素(Kanso)

 

第二個原則是「簡素」(Kanso),意思是簡單,或去除雜亂。

簡素的核心不只是一種極簡風格,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它鼓勵我們捨去多餘,留下真正有意義的部分。所保留的元素,應該是清晰的、有目的的,並且真誠的。

正如日本建築師川名孝一博士所說:「簡單,意味著以最少的手段達到最大的效果。」

枯山水完美地呈現了簡素的精神核心——那些庭園通常只由石頭、白砂與少部份的青苔組成。沒有複雜的裝飾,卻也能傳遞出一種充滿寧靜與深度的感受。這正是禪宗美學中「少即是多」的智慧。

枯山水庭園的設計,是一種「減法的藝術」。每個元素都經過深思熟慮,任何非必要的事物都會被移除,只留下最單純的元素。甚至所選用的材料,也常保留它們自然、未經修飾的狀態。

除此之外,我們也能在日本水墨畫中感受到「簡素」的精神。不同於其他繪畫重視顏色層疊、水墨畫僅憑黑墨的濃淡變化,就能展現豐富的層次與情感。

在禪宗的觀點裡,「簡素」不是空無,而是留白,是為當下、覺察與寧靜創造空間。它讓我們從視覺的擁擠中抽離,重新與本質對話。

「簡素」所追求的,並不是讓事物變得單調,而是排除干擾,讓本質更為清晰。這種極簡而不空洞的美學觀,也深深影響了日本設計、建築與藝術的風格。

 

3.  考古(Kōko)

 

第三個原則是「考古」(Kōko),可以譯為「古樸之美」,或更直接地說,是「歲月痕跡中的美」。這個詞結合了「沉思」與「時間」的意涵,指的是那些經過歲月磨痕,卻依然靜靜發光的事物。

「考古」崇尚自然材質、不對稱的形態,以及隨著時間累積出的痕跡。它提醒著我們美往往來自時間的沉澱,而非全新的無瑕狀態。

在日本美學中,美不一定存在於完美的新事物,它更常藏身於那些保留歲月痕跡、依然優雅存在的細節之中。一個破碎的茶碗、一根磨損的木柱、一幅墨色已褪的書法——這些並非損壞的象徵,而是時間所留下的證據,充滿深度與記憶,也蘊含靜靜綻放的力量。

「考古」也與「克制」與「謙遜」有關。對於那些本身已具存在感的事物,無需再添加過多修飾。這樣的美是內斂的、含蓄的,引人沉思。

這項原則提醒我們:老去不是衰敗,而是蛻變。時間不應被視為恐懼,而是一種滋養與成長的過程。「考古」 引導我們放慢腳步,重新學會尊重舊物、感受時間。真正耐人尋味的美來自歷久彌新,而非短暫的視覺衝擊。


4. 自然(Shizen)


第四個原則是「自然」(Shizen),意思是自然、不造作。

「自然」的核心精神,在於欣賞那些看似隨性、毫不費力、未經修飾的存在。它展現了一種信念:當一切順其自然,美便能最純粹地展現。

在日本美學中,「自然」並不代表野性或混亂,而是一種源自內在平衡與用心的自然感——一種平靜、真實、和諧的狀態。你可以在一朵花向陽而生的姿態中看見「自然」,也能在手工器物的觸感與細節裡,感受到工匠留下的溫度與痕跡。甚至在傳統建築之中,也常見其精神。這些建築不喧賓奪主,而是靜靜融入自然環境,與周遭共生。

在禪宗的實踐中,「自然」更象徵著一種放下控制的智慧。與其執著於每一處細節的完美,不如讓事物依循自己的節奏,自然展開。

「自然」提醒我們:真實,比完美更有力量。它引導我們退一步,放下執念,去相信——美,就在萬物最純粹的模樣。


5. 幽玄(Yūgen)

 

第五個原則是「幽玄」(Yūgen),常被翻譯為「深奧的神秘」或「隱藏的深度」。

幽玄究竟是什麼?在最初,它用來形容一種難以言喻的哲學領悟,或佛教中覺醒的心靈狀態。隨著時間推移,「幽玄」在日本逐漸轉化為一種美學觀念,用來描述那些含蓄、留白、未說盡的含蓄之美。

「幽玄」傳達的,是一種不明說、卻能深深觸動內心的感受。它來自那些被刻意保留的部分——模糊、難以言喻,卻又非常深刻。這種美,不是直接可見的視覺衝擊,而是一種靜謐、若即若離的情緒。就像秋日夕陽下淡淡浮現的哀愁,或一聲鐘響漸行漸遠,卻在心中久久不散。

「幽玄」的力量,在於它從不把話說滿,也不刻意揭露什麼。它透過暗示與氛圍,而非明確的畫面,讓情感在若隱若現中反而更顯真實。

在日本美學裡,你可以從很多細膩的場景中感受到「幽玄」,像是薄霧中的山、漸遠的鐘聲,或水面上微微晃動的月光。它從來不直白,而是透過這些畫面,讓情緒慢慢流動、讓人不自覺進入想像。

「幽玄」也代表一種更深層的靈性之美——它超越語言能描述的範圍,也不只是理性所能理解。這種感受,常常透過象徵、詩意,或像低語般的暗示來傳達。它不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卻能在心裡留下一種無聲又深刻的感受。


6.  脱俗(Datsuzoku)

 

第六個原則是「脫俗」,可翻譯為「超越常規」或「跳脫日常的束縛」。

「脫俗」的核心精神,是打破慣性思維與可預期的模式。它鼓勵即興、偶發性與創造力——這些特質能打開我們的視野,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日本美學裡,「脫俗」不是反抗,而是一種安靜的偏離。它提醒我們:當我們放下控制、為未知保留空間,才有可能發現美。

這項原則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當代藝術家與設計師。它鼓勵人們擺脫傳統框架,創作出自由、不受拘束,並充滿原創性的作品。舉例來說,在時尚設計領域,許多設計師便以「脫俗」為靈感,跳脫制式結構,創造出大膽、獨特、極具個人風格的服裝。

在禪宗思想中,「脫俗」同樣代表一種更深層次的自由。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控制與追求,轉而單純感受當下,真正的自由便會浮現。它引導我們跳脫重複與框架,跟隨直覺與自然的節奏前行。

「脫俗」是一種創造性的開放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形式變得靈活、結構開始流動,規則也讓位給予探索的可能性。它提醒我們:美,不一定只存在傳統中。有時候,正是在我們跳脫常規的那一刻,美才真正顯現出來。


7. 靜寂(Seijaku)

 

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原則是「靜寂」(Seijaku),可以理解為一種內在的寧靜。即使身處紛擾與噪音之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那份來自內心的寧靜與穩定。

「靜寂」不只是沒有聲音或動作,而是一種安靜卻清醒的狀態——在寧靜之中,思緒清晰、保持正念。這份平靜不是空白,而是內含能量與生命感的存在狀態。

在禪宗的修行中,「靜寂」不只是情緒上的平靜,而是一種透過冥想、呼吸與覺察慢慢培養出的心靈狀態。它讓思緒沉澱,也讓內在的聲音浮現,使我們能以更從容、更純粹的心,走過生活的每一刻。

「靜寂」常與「(Ma)」並列討論,但兩者的著眼點不同:「間」著重於空間中的留白與節奏,是事物之間的呼吸與停頓;而「靜寂」更加內斂,是心靈深處的覺醒與平靜。它像冥想時的寧靜,不是空無,而是一種充滿覺知、感受當下的時刻。

在日本美學中,「靜寂」常和簡素、沉默以及孤獨之美相連。

在這個充滿噪音、干擾和快節奏的世界裡,選擇靜下來、慢下來,本身就是一種溫柔但堅定的選擇。「靜寂」提醒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聆聽內心的聲音,單純地存在、用心感受當下。

「靜寂」不只是身體的放鬆,更是一種心靈和精神的狀態。即使在混亂或忙碌中,也能保有內在的穩定與平靜。這種「靜寂」,在自然中也能感受到:像是一片風平浪靜的海、一座沉靜無聲的森林,或是一場暴風雨後短暫又深刻的平靜。

真正的「靜寂」,不是退縮或逃避,而是自我覺察、感受當下、安靜卻堅定的內心狀態。


© Dans Le Gris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



關於我們


Dans Le Gris 源自於 Wassily Kandinsky 的作品,同時也是法語「在灰色」的意思。就如灰色所傳遞的氛圍,我們希望以純粹、極簡和永恆的設計來豐富日常生活。

在我們的線上刊物中,我們不定期地分享有關藝術、文化和設計等文章。我們精心挑選的內容包含了生活的多個方面的主題,希望能提供你有價值的觀點和靈感。謝謝你的閱讀,希望你喜歡我們的內容。


來去逛逛


↪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內容:  YouTube | Instagram

 

 

標籤: Art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