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文化中,「空」常被視為一種不完整的存在——一面等待被裝飾的白牆、一段令人不安的沉默,或是一張似乎必須填滿文字的空白頁。

然而,在日本美學中,「空」並非缺失,而是一種可被感受的存在。空間能容納寂靜、喚起情感,讓人察覺到那些看不見的存在。



今天我們將探討三個塑造日本「空間美學」的重要概念:間(Ma)、余白之美(Yohaku no Bi),以及減法設計的哲學(Hikizan no Bigaku)。這些觀念形塑了日本人理解與創造空間的方式。當我們理解這些美學時,也許會發現——空間並非虛無,而是一種蘊藏著美與可能的存在。

日本美學的起點:從佛教思想看「空」與設計哲學


要理解為什麼「空間」在日本美學中如此重要,我們得從一個古老的概念談起——「空」。

在佛教思想中,「空」常被翻譯為「無」或「空性」,但它並不代表虛無或絕望,而是一種體悟:萬物皆無常、相互依存,沒有任何事物能獨立存在。無論在藝術還是生活中,「空」所象徵的空間,不是欠缺,而是一種溫柔的提醒:一切的存在,皆因彼此而生。

想像一朵花,它無法獨自綻放。它需要土壤、陽光、水分、空氣,甚至授粉的昆蟲。若少了其中任何一個條件,這朵花便無法存在。這種「相依共生」的關係,正是「空」的核心精神。

Japanese Aesthetics of Space: Ma, Yohaku no Bi, and the Art of Subtraction - dans le gris


除此之外,日本的神道,也為這種思維增添了另一層意義。神道源於萬物有靈的自然觀,相信神性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從山川河流到石頭、樹木,甚至存在於「空間之間」。一座空曠的庭院、一片靜謐的空地,或是一座鳥居下的門檻,都可能成為人們感受神聖的所在。

除了宗教層面之外,日本文化長久以來也崇尚含蓄與留白。在對話中,沉默往往比言語更有力量;在動作中,未完成的姿態也能傳達更深的情感。像「」與「余白之美」這些美學概念,正體現了這種感性——真正的意義,常存在於那些未被言說、也未被看見的地方。


:日本美學中對空間與節奏的感知


從「空」的概念出發,日本人對空間的感知方式逐漸形成,深深影響了日常生活、藝術、建築與設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學思想之一,便是「」。

若說「空」是一種對「空性」的哲學體悟,那麼「」則是這種空性在生活中的感受與實踐。它象徵著間隔、停頓與萬物之間的空隙。

Japanese Aesthetics of Space: Ma, Yohaku no Bi, and the Art of Subtraction - dans le gris


我們在仰望天空時感受到「」。那種廣闊並非來自藍色本身,而是來自雲與雲之間的空隙。那份空間不是虛無,而是使天空得以呼吸、展現深度的存在。

在音樂中,我們同樣能感受到「」——每個音符之間的靜默,正是讓旋律得以呼吸的節奏。即使在對話裡,話語之間的停頓也不令人尷尬;那是「」,是一種傾聽、思考與尊重的空間。

最後,」是一種感知「事物之間」的藝術。它讓動作有了節奏,讓聲音有了和諧,也讓空間與形式充滿了意義。在日本美學中,這種對「空間之間」的覺察,讓「空」不再是虛無,而是可被感受的存在。


余白之美:日本美學中的留白意義

 

」教我們在停頓中感受時間的流動,那麼「余白之美」則教我們讓空白成為美的所在。

「余白之美」常被拿來與英文中的 「negative space(負空間)」相提並論。兩者理念相近,卻並不完全相同。在西方設計中,負空間通常是為了襯托主體;而在日本美學中,余白本身與主體一樣重要。那刻意留下的空白,是形與無之間彼此依存、互相平衡的所在。

「余白」根植於更廣義的」概念之中。若」既可指時間亦可指空間,那麼「余白之美」則幾乎總是視覺上的留白,特別體現在日本的藝術與設計之中。這裡的空白並非次要背景,而是構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與主體同等重要。

Japanese Aesthetics of Space: Ma, Yohaku no Bi, and the Art of Subtraction - dans le gris
圖片來源:Heather Newsom on Unsplash


「余白之美」最鮮明的體現之一,就是白色的運用。日本設計師原研哉曾指出,白色蘊含著無限的可能。他寫道:「白存在於生命的邊界。骨骼的白讓我們想起了死亡,而牛奶與雞蛋的白卻象徵著生命。」在這樣的觀點下,白色並非無色,而是一種引人進入開放、思考與重生的空間。

從物理角度來看,白色反射了所有波長的光,然而在人眼中,它卻常被視為「什麼都沒有」。這種矛盾使白色既是存在,又是空無——它是一種帶有「空」的顏色,而這份「空」並非虛無,而是孕育可能的所在。

想像一張空白的紙。它的空白,激發出人們書寫、描繪與創造的衝動。它成為承載無限可能性的容器,一片邀請思考與表達的空間。

與強調「事物之間」的」不同,「余白之美」著重於空白本身的美。它引領觀者去想像那些未被呈現的部分。在一個重視含蓄與內斂的文化中,「余白之美」提醒我們——無形的存在,往往與有形的同樣強大。


引き算の美學:日本美學中的減法設計

 

日本在思考空間之美時,還有第三種觀點:引き算の美學(Hikizan no Bigaku),也就是「減法的美學」。

相較於「余白之美」強調留下空白的美,「引き算の美學」強調以刪減取代堆疊,讓真正的本質清晰可見。它是一種以減為設計核心的思維,讓設計回歸簡與和的平衡。

這種原則深深植根於日本傳統建築中。以茶室為例,空間被有意地去除裝飾,只保留必要的元素,讓人專注於品嚐一杯茶的純粹體驗。茶室中的壁龕通常只擺放一幅掛畫或一件花藝,透過極簡的陳設,傳達出靜謐而內斂的力量。

同樣的感性也體現在日本庭園中,特別是枯山水。為了表現大海的廣闊,設計師刻意不使用水,而以白砂與岩石來取代。石代表島嶼,砂象徵波浪,而整體的畫面,則由觀看者的想像力去完成。

Japanese Aesthetics of Space: Ma, Yohaku no Bi, and the Art of Subtraction - dans le gris
圖片來源:Fabrizio Chiagano on Unsplash


這種「減法」的美學,引導人們超越表象去觀看。可見之物只是暫時的表層,而真正的本質,往往隱藏在其後。日本文化將生命視為短暫的形態,不是固定的實體,而是一場持續流動的存在。

這種思維反映了日本社會長久以來重精神、不重物質的價值觀。許多日本藝術作品不直接呈現,而是讓觀看者去感受未被描繪的部分。能看見已呈現的,是自然;能感知未呈現的,才是修養、品味與文化的象徵。

因此,日本美學關注的不只是表面,而是背後的深度;不只是明顯之物,而是潛藏的意義。它提醒人們,不要被五官所侷限,而要去體會那超越感官的真實。

即使在現代設計中,減法的思維依然持續影響全球美學。從無印良品的極簡產品到當代設計,日本的力量往往不在於「添加」,而在於「去除」。無印良品的設計哲學體現了「無」與「反品牌」的精神——去除標誌、裝飾與多餘細節,讓產品以功能、簡約與靜默的融入說話。

與「余白之美」強調空白的存在不同,「引き算の美學」著重於有意識的減法。這是一種辨識並去除不必要之物的修練,透過節制與覺察來創造美。

在這個崇尚豐富與堆疊的時代,減法的美學提醒我們:簡約能展現深度,而看不見的,也能成為最有力的存在。

日本美學的終章:空間的意識

 

透過「空」、」、「余白之美」與「引き算の美學(Hikizan no Bigaku)」,我們得以理解——為什麼「空間」在日本美學中,蘊藏著靜默的力量。

在「空」之中,潛藏著無限的可能。一次停頓、一處留白,或是一個有意的減法,都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承載著存在的重量、能量的流動,以及尚未被說出的潛能。

在這個害怕空無、急於填滿一切的世界裡,
日本美學提醒我們——空間本身,也能孕育美與意義。
留下「未完成」並不代表缺失,
而是一種空間,讓想像萌生,讓沉默說話,讓深度緩緩浮現。

或許,這正是日本美學最靜謐的提醒:
那些不在眼前的,往往與可見的同樣有力量。
當我們學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空間」,
也許,也能以新的方式,看見「生命」本身。

© Dans Le Gris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


 

閱讀更多設計文章:

• 日本設計的五大美學原則,重新打開我們對美的感知
• 負空間的力量:為什麼留白能改變我們的視覺語言
• 陰翳美學:為何日本設計重視陰影?
• 包浩斯風格與代表人物:影響現代藝術與設計的先驅


 

↪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內容: YouTube | Instagram


 


標籤: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