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Art Deco,許多人會立刻聯想到由巴茲·魯曼執導的經典電影《大亨小傳》。華麗精緻的視覺畫面再現了 1920 年代的奢華場景,生動呈現出那個時代的活力氛圍,也完美展現了 Art Deco 風格的核心特徵。這正是這種裝飾藝術風格興盛的時期。今天,我們將深入了解 Art Deco 的起源與背景,並解析它作為 20 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裝飾風格之一,以及為什麼至今依然具有永恆的魅力。

由巴茲·魯曼執導的《大亨小傳》再現了 1920 年代 Art Deco 華麗風格的魅力。
Art Deco 裝飾藝術風格是什麼?
Art Deco 起源於 1920 年代,並在 1930 年代發展成為歐洲與美國的主流設計風格。 這一名稱來自 1925 年於巴黎舉辦的「國際現代裝飾藝術和工業藝術博覽會」(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正是在這場博覽會上,Art Deco 獲得了國際性的廣泛認可。
自巴黎首次亮相後,Art Deco 從多元文化中汲取靈感,涵蓋了視覺藝術、時尚、建築、電影與珠寶設計等領域。它將現代主義轉化為一種流行趨勢,作品形式橫跨獨特的奢華精品與大量生產的工業商品。無論規模大小,Art Deco 都創造出一種時尚、華麗且象徵財富與精緻品味的優雅風格。
源於工業時代的背景,Art Deco 展現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設計語言。相較於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和美術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曲線造型,Art Deco 更強調流線感與幾何結構。直線、大膽的造型、金屬材質的表面處理,體現了當時的現代主義與機械美學。它同時受到包浩斯、立體主義以及謝爾蓋·達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領導的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的啟發。設計靈感還來自美洲印第安文化、古埃及與古典藝術元素,以及自然界的形態。常見的圖案包括裸體女性、動物、植物與放射狀的陽光意象,皆以標準化、裝飾化的形式呈現。

紐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Art Deco 建築的經典代表。攝於 1930 年代。
在當前極簡主義盛行的今天,人們或許難以想像,Art Deco 曾經影響到幾乎生活中的一切。不僅僅是建築、時尚與珠寶,甚至連日常用品如吸塵器和收音機,都會看見裝飾藝術風格的痕跡,反映出它對時代的強大影響力。
Art Deco 裝飾藝術風格的定義特徵
Art Deco 的獨特性在於它對機械美學與工業製品設計品質的推崇。 這一風格以簡潔的線條、平面化的結構、對稱性以及元素的重複運用為核心特徵。以下,我們將深入探討幾個最能定義 Art Deco 的關鍵特徵。
1. 幾何形狀
幾何圖案是 Art Deco 美學的核心。不同於早期設計運動中自然、有機的流線造型,Art Deco 強調大膽、清晰的幾何結構。這一傾向深受 1907 至 1912 年間興起於法國的立體主義(Cubism)影響,並成為 Art Deco 發展的重要基礎。常見的設計元素包括正方形、三角形、燕尾脊與曲線圖案,經常以重複的方式出現,構成 Art Deco 獨特的現代與秩序美學。
2. 奢華的材料
奢華材質的運用是 Art Deco 風格的重要象徵。1920 年代在戰後經濟繁榮與社會變革的推動下,人們追求新穎與華麗的生活體驗。於是,黃金、象牙等珍貴材料,以及漆器、水晶、鑲嵌工藝等昂貴技術,被廣泛應用於 Art Deco 設計之中。這些材質與工藝的結合,使作品展現出非凡的質感與高貴氣質。
其中,法國畫家、建築師兼裝飾師路易·塞(Louis Süe) 是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設計作品善於融合現代性與奢華,透過精湛的工藝和珍貴材質,為 Art Deco 的藝術與設計史留下了卓越的貢獻。

《Victoire》由法國玻璃設計師暨珠寶商雷內·拉利克(René Lalique)於 1920 年代創作,是 Art Deco 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車頭裝飾之一。
3. 對稱性
對稱性也是 Art Deco 設計最鮮明的特徵之一。不同於早期風格的自由與不規則,Art Deco 更偏好垂直對稱與嚴謹的結構。幾何形狀如正方形、長方形與圓形,常以對稱的方式排列,形成平衡、精確的構圖。
在 Art Deco 建築中,對稱性表現得尤為明顯。建築立面經過細緻設計,窗戶、門與裝飾元素往往沿著中央軸線均衡分布,呈現一種莊嚴之美。這種強調對稱的設計語言,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現代、精緻與理性秩序的追求。
4. 重視工藝
工藝在 Art Deco 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早在 1875 年,法國政府便正式承認家具設計師、紡織藝術家、珠寶師與玻璃工人等工匠的藝術家地位,為後來的裝飾藝術運動奠定基礎。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精美物件得以大量生產,但 Art Deco 卻依然重視材料的珍貴與工藝的精湛。
家具、燈具與建築裝飾中經常可見細膩的金屬工藝。工匠利用鍛造、鑄造與燒瓷等技術,將鉻、青銅、黃銅等材質打造成充滿細節的設計。珠寶設計則展現出寶石精緻的鑲嵌與繁複的細節處理,體現了 Art Deco 將奢華與現代主義相融合的核心精神。

諾曼·紀迪斯(Norman Bel Geddes),《Cocktail Set》,1937。
5. 多元文化的靈感來源
雖然 Art Deco 常被視為西方現代主義的代表,但它的靈感卻來自多元文化與古代傳統。 這種跨文化的融合使 Art Deco 更加豐富且獨特。
其中,古埃及對 Art Deco 的影響最為突出。象形文字、蓮花與獅身人面像等圖案,廣泛應用於珠寶、家具與建築細節中。1922 年圖坦卡門陵墓的發現,更掀起了全球的「埃及熱」,直接推動了這些元素的流行。
此外,亞洲藝術元素亦被廣泛融入 Art Deco 的設計之中。漆器工藝、竹子紋飾以及對自然的抽象化描繪,廣泛出現在家具、屏風與室內配件上。這些多元文化元素的結合,使 Art Deco 成為一種既國際化又充滿時代精神的裝飾藝術風格。
Art Deco 裝飾藝術風格的多元表現
從建築、時尚到視覺藝術與日常用品,Art Deco 並不限於單一設計領域,而是全面滲透於各種創意實踐之中。 源於工業化與科技進步的背景,Art Deco 反映了對機械美學與工業製品設計的推崇。這種設計原則在家具、建築與室內設計等領域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憑藉對現代性與裝飾性的結合,Art Deco 發展成為一場充滿活力的設計運動,對不同藝術與設計範疇皆產生深遠影響。接下來,我們將具體探討 Art Deco 如何在建築、時尚、家具與視覺藝術等面向,展現它獨特的魅力。
Art Deco 裝飾藝術的建築
Art Deco 建築在 1920 至 1930 年代達到高峰,影響力從歐洲迅速延伸至美國與英國。 這一風格以流線型外觀、幾何造型以及多樣材質與色彩的運用而聞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外形強調流暢,Art Deco 並不追求極簡主義,而是傾向於華麗與裝飾性的表現。常見的設計方法包括浮雕、風格化圖案與裝飾性的立面處理,展現出現代性與精緻美學的結合。

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uilding)頂部和尖頂的景象。圖片來源:Frederic Lewis | Getty Images。
美國摩天大樓在 Art Deco 的黃金時期扮演了關鍵角色。 在地文化、法規與審美偏好的影響下,美國的 Art Deco 建築呈現多樣面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紐約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uilding)。該建築由威廉·範·艾倫(William Van Alen)設計,於 1930 年完工,以不鏽鋼尖頂、幾何圖案與風格化裝飾成為全球最知名的 Art Deco 象徵。

海軍航空站(Marine Air Terminal)是一座 Art Deco 風格的傑作,於 1939 年完工。
到了 1930 年代末期,Art Deco 逐漸演化為摩登流線型(Streamline Moderne)。 這種風格進一步強調曲線與流線造型,並以更為簡潔的裝飾語彙展現現代感。紐約拉瓜迪亞機場的海軍航空站航廈(1939 年完工)便是代表作之一。該建築擁有光滑的流線型外觀,結合水平與垂直線條,並輔以裝飾浮雕與幾何圖案,充分體現了 Art Deco 在時代精神中的精華。
Art Deco 裝飾藝術的平面設計
Art Deco 在平面設計領域的萌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便已出現。 在巴黎,它首先體現在里昂·巴克斯(Léon Bakst)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創作的海報與服裝設計,以及時尚大師保羅·波烈(Paul Poiret)的時裝目錄中。隨著 20 世紀初工業時代的到來,平面設計受到義大利未來主義影響,強調速度、進步與機械感。這一風格融合了幾何的嚴謹與奢華的細節,展現了優雅與現代性的結合,並成為視覺藝術史上極具魅力的一章。
Art Deco 平面設計對當時的版畫與海報影響深遠。 藝術家與插畫家如喬治·巴比爾(Georges Barbier)、羅曼·德·提爾托夫(Romain de Tirtoff,筆名 Erté)、卡桑德爾(Cassandre)與保羅·柯林(Paul Colin),都是推動這股潮流的重要人物。

1914 年,由喬治·巴比爾(George Barbier)為卡地亞創作的《Lady with Panther》。
巴比爾的作品《Lady with Panther》原為卡地亞新珠寶系列創作的展示卡,是 Art Deco 平面設計的代表之作。畫中描繪一位身著長裙、佩戴珍珠的女士,腳邊伏著一隻黑豹,據說靈感來自他的朋友 Jeanne Toussaint。這幅作品展現了巴比爾代表的風格:魅力人物、華麗服飾與異國情調,充分體現了 Art Deco 所推崇的優雅與大膽。

Romain de Tirtoff(Erté),《Angel harpist for Blues》,1926年。
另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是 Erté(Romain de Tirtoff)。這位俄羅斯出生的法國藝術家活躍於 20 世紀的多個領域,包括時尚、珠寶、平面設計、舞台與歌劇服裝及佈景,甚至室內裝飾。據他本人統計,一生創作超過 17,000 件作品。憑藉卓越的創意與國際聲譽,Erté 後來更被譽為 「Art Deco 運動之父」,其作品至今仍是 Art Deco 平面藝術的經典象徵。
Art Deco 裝飾藝術的時尚設計
隨著工業化、商業化與大規模生產成為主流,Art Deco 迅速進入時尚領域。 在 1920 年代,時尚設計蓬勃發展,並成為一戰後經濟復甦的關鍵產業,甚至躍升為僅次於鋼鐵業的第二大出口。
在這場變革中,保羅·波烈(Paul Poiret) 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早在 1911 年便意識到時尚設計的戲劇性與商業潛力,並以大膽設計引領潮流。他的作品解放了傳統女性身形,推出 哈倫褲、燈罩式外套、束腿裙 等新穎元素,成為 Art Deco 時尚的標誌。這些設計既突破傳統,又引發熱烈討論,象徵著時尚在經濟與文化中的新地位。
然而,當時的時尚並非毫無爭議。法國諷刺畫家喬治·古薩特(Georges Goursat) 對 Poiret 的異國風格與奢華服飾提出批評,主張回歸簡約的美學,推崇纖細線條、樸素布料與淡雅色彩。這種審美觀逐漸演化為「garçonne」、「flapper」或所謂 Art Deco 時代的「新女性」(New Woman)。

保羅·波烈(Paul Poiret)是 20 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法國時尚設計師之一。
New Woman 的形象象徵著女性角色的轉變。 特別是在 1919 年美國婦女獲得投票權後,這一新興美學反映了女性在社會中的新地位。其特徵包括 修長而中性的身形、短髮、鐘形帽、長串珍珠項鍊,以及展現雙腿的管狀服飾,成為 1920 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時尚符號。
在這一時期,珍‧浪凡(Jeanne Lanvin)與可可·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 等設計師崛起,進一步鞏固了 Art Deco 時尚在歷史上的地位。她們的作品至今仍被視為經典,並持續影響著現代時尚。

路易絲·布魯克斯(Louise Brooks),這位美國默片時期的代表性女星與舞者,不僅因演技而備受讚譽,也成為「咆哮的二十年代」的象徵之一。
Art Deco 裝飾藝術的珠寶設計
珠寶設計正是 Art Deco 風格的重要展現,因為兩者都象徵著奢華與精緻。與偏好自然花卉寫實描繪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不同,Art Deco 於 1910 年代逐漸興起,並在 1920 至 1930 年代達到高峰。這一時期被視為珠寶設計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階段之一。隨著女性服飾的快速變化,珠寶樣式也隨之革新。1920 年代的「飛來波女郎」(flapper)風潮,以短髮與率性服裝為特徵,直接影響了珠寶的造型與佩戴方式。長項鍊、吊墜耳環、華麗的頸鍊在這一時期大受歡迎,不僅呼應了時尚趨勢,也體現了「咆哮的二十年代」所代表的自由與現代精神。

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目錄,1922 年。
在這場風格革新的浪潮中,巴黎的頂級珠寶品牌如卡地亞(Cartier)、尚美(Chaumet)、富凱珠寶(Georges Fouquet)、夢寶星(Mauboussin)以及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都積極擁抱 Art Deco 風格,推出結合幾何線條與珍貴材質的設計。隨著女性公共形象的轉變,珠寶與配飾也隨之多樣化。設計師開始打造華麗的香煙盒、象牙煙嘴與裝飾性日用品。尚美(Chaumet)便曾製作精緻的幾何圖案香煙盒與點煙器,採用玉石、天青石、鑽石與藍寶石鑲嵌,展現了奢華與工藝的完美融合。

由法國珠寶設計師雷蒙·滕普利耶(Raymond Templier)於 1930 年時設計的香煙盒。
除了這些知名珠寶世家,雷蒙·滕普利耶(Raymond Templier)憑藉獨特的設計風格而引人注目。他的設計以立體主義和工業造型為靈感,作品簡約卻極具張力,展現鮮明的幾何美學。根據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的評價,滕普利耶屬於少數真正將極簡與現代主義精神引入珠寶設計的先鋒人物。如今,他的作品不僅被視為 Art Deco 珠寶的經典範例,更在收藏市場上備受追捧。
Art Deco 裝飾藝術的室內設計
Art Deco 室內設計以幾何圖案、大膽的寶石色調和奢華材質為核心特色,營造出兼具華麗與精緻的氛圍。常見的色彩搭配包括經典的黑白對比,以及皇家藍、翡翠綠與深紅等鮮明色調,彰顯出濃厚的戲劇感與高貴氣質。這一風格不僅重視空間中的線條與比例,更以細緻的裝飾元素和高超工藝而聞名,讓室內設計呈現獨特的魅力與時代感。
在 Art Deco 黃金時代,多位具影響力的設計師對此風格的發展做出關鍵貢獻。艾琳·格雷(Eileen Gray)的家具設計強調現代感與功能性;雅可-艾米爾·魯曼(Émile-Jacques Ruhlmann)則以奢華材質與精緻工藝聞名;保羅·佛洛(Paul Follot)在細節中融入優雅與裝飾性;讓-米歇爾·弗蘭克(Jean-Michel Frank)則以簡約而高貴的室內風格奠定地位。他們的創作使 Art Deco 室內設計成為 20 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裝飾藝術潮流,並持續影響當代設計。

魯曼(Ruhlmann)的大型客廳展品,展示於 1925 年巴黎國際現代裝飾藝術和工業藝術博覽會。
Art Deco 裝飾藝術的家具設計
Art Deco 裝飾藝術家具以華麗的特徵與昂貴的材料而脫穎而出,成為展現這一風格的核心特色。它不僅反映了 20 世紀初對現代性與奢華的追求,也塑造了獨特的美學語言。在設計上,家具大膽運用豐富色彩,結合異國材質如象牙、烏木與珍稀木料,營造出充滿張力的視覺效果。此外,對稱性是 Art Deco 家具的重要特色。無論是正方形、長方形還是圓形元素,都常以垂直對稱的方式排列,展現出對秩序與精緻的極致追求。

讓·杜南(Jean Dunand),壁板《La Conquete du cheval》的一部分,約 1934 年製作。
在這一時期,許多傑出設計師為 Art Deco 家具的發展做出貢獻。讓·杜南(Jean Dunand)以漆藝與金屬工藝聞名,他在 1925 年巴黎國際現代裝飾藝術和工業藝術博覽會上展出了一間以漆面板打造的吸菸室,成為展會焦點之一。另一位重要人物是雅克-艾米爾·魯曼(Jacques-Émile Ruhlmann),被譽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法國家具設計師。他的作品以奢華材質、簡潔線條與精緻工藝著稱,將法國傳統裝飾藝術與現代主義原則完美融合,成為 Art Deco 家具的象徵。
其中一件代表作是一款角櫃,擁有華麗飾面與精湛工藝。魯曼運用烏木與象牙描繪出一個盛滿花葉的大甕,構成黑白對比鮮明的橢圓形圖案,與榆木的溫暖色調互相陪襯。這件作品不僅展現了 Art Deco 裝飾藝術家具的奢華與創意,也彰顯了對工藝與細節的高度重視。

雅克-艾米爾·魯曼(Jacques-Émile Ruhlmann)設計的轉角櫃。
© Dans Le Gris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
閱讀更多設計文章:
• 日本設計的五大美學原則,重新打開我們對美的感知
• 負空間的力量:為什麼留白能改變我們的視覺語言
•「少即是多」還是「少即是無聊」?
• 包浩斯風格與代表人物:影響現代藝術與設計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