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之前的文章《6 位你應該認識的改變藝術史女性藝術家》中,我們提到,藝術史上多數的關注都放在男性藝術家身上。不過在那些被廣泛認識的名字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女性藝術家曾經被忽視,但她們的創作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我們看待與理解藝術的方式。

這次,我們要介紹另外六位同樣對藝術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女性藝術家。從印象派沙龍到概念藝術裝置,她們的名字或許不常出現在教科書裡,但她們的貢獻絕對不容忽視。這些被歷史遺忘的女性藝術家,一樣值得被認識與欣賞。




1. 貝絲·莫莉索:印象派的女性視角


讓我們從貝絲·莫莉索(Berthe Morisot)開始說起。她於 1841 年出生於巴黎,是一位普遍不太熟悉的畫家,然而她卻參與了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運動之一。

莫莉索是印象派創始成員之一,也是原始成員中唯一的女性。1874 年,一群藝術家脫離官方沙龍,自行舉辦了獨立展覽,她正是其中之一。她之後參與了八場印象派聯展中的七場,甚至比莫內還多。

不過,莫莉索所描繪的世界與眾不同。當時許多男性畫家聚焦於繁忙的城市街景或開闊的鄉村風景,而她則將視線轉向室內空間、家庭生活與日常時刻。這並不是因為她缺乏想像力,而是因為公共世界對當時的女性往往是封閉的。

這些限制沒有妨礙她的創作,反而塑造了她的藝術。她的筆觸細膩卻充滿自信,色彩閃耀著光感。她的畫面柔和,卻從不被動,而是展現出對時間與存在的深刻理解。

在她的生前,評論家經常以「女性化」或「親密感」來形容她的作品,這些詞在當時常帶有貶義。如今,我們用全然不同的眼光來看待它們。

莫莉索沒有逃避她所處的現實,而是用藝術重新詮釋它。她讓日常生活變得詩意而富有意義。以她的作品《搖籃》(The Cradle)為例,畫中描繪一位女性凝視熟睡中的嬰兒,那是一個安靜的瞬間,卻充滿了溫柔、氛圍與對時間流動的細膩感知。

在她的畫筆下,平凡的日常變得迷人。莫莉索透過對當下的觀察、細膩的情感和光影交錯的筆觸,捕捉了日常中最靜謐的美。


2.索菲·陶貝爾-阿爾普:她讓幾何充滿生命力


索菲·陶貝爾-阿爾普(Sophie Taeuber-Arp)於 1889 年出生於瑞士,是 20 世紀最具多樣性與遠見的藝術家之一。

早在康丁斯基因抽象構圖而聲名大噪之前,她就已經以手工刺繡幾何圖案。1918 年,她設計了一系列看起來極為現代的木偶,介於機器人與玩具之間。她相信,美感應該存在於我們日常使用的物品之中。

作為畫家、舞者、雕塑家、紡織設計師與教師,她的創造力自由穿梭於不同領域。在他人眼中是界線的地方,她看見的是可能性。她始終追求一個目標:以清晰與精準,創造出美麗的事物。

在許多藝術家只專注於單一媒材的時代,她選擇全面投入每一種形式的創作。

她創作刺繡與繪畫、雕刻作品、編輯雜誌、設計木偶,甚至製作出神祕的達達風格裝置。

早在 1915 年,索菲·陶貝爾-阿爾普就開始探索幾何抽象,遠早於這種風格在歐洲被廣泛接受。她融合了傳統工藝與現代主義抽象,挑戰藝術與設計之間的界線。她的作品經常出現圓形、方形與律動的線條,這些形式不是裝飾,而是充滿生命的形體。它們出現在織品、木偶、室內設計與日常物件中。

在她手中,抽象變得既充滿趣味,又精準而富有人性。

當蘇黎世的達達主義者擁抱混亂與荒謬時,陶貝爾-阿爾普帶來了一種不同的能量——一種結構感、清晰與平靜。她是少數身處達達核心圈的女性之一,她的出現為達達主義運動注入了結合邏輯與想像力的新視角。

在她後期的創作中,她與丈夫尚·阿爾普(Jean Arp)一同合作,共同塑造了現代抽象語彙。儘管她的名字常被掩蓋在丈夫之後,她始終保持著獨立而鮮明的創作聲音。

如今,她不僅被視為卓越的藝術家,更是現代設計的先驅。她不只是創造形狀,而是賦予它們生命;讓幾何形式不再冰冷,而是充滿情感。

她在 1943 年意外過世,享年 53 歲,但她的影響力卻持續蔓延。

在那個藝術與生活被劃分開來的年代,索菲·陶貝爾-阿爾普以她的創作將兩者重新連結起來——一個圓形、一針刺繡、一個舞步,她悄悄地把藝術帶回日常生活中。


3. 李·克拉斯納:從陰影中走出,創造自己的藝術語言


說到抽象表現主義,你可能聽過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那麼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呢?

李·克拉斯納於 1908 年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中最堅定、最具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然而,她一生中有很長一段時間,並不是因為自己的作品而聞名,而是因為她是波洛克的妻子。

人們常常忽略的是,克拉斯納在遇見波洛克之前,就已是一位成熟的藝術家。她曾就讀於庫柏聯盟學院與國家設計學院,後來又在德裔抽象畫家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的指導下,對抽象與形式語言有了更深的探索。

她的基礎紮實,不僅學習古典素描、立體派的結構還有現代主義的實驗性。但她從未安於現狀,而是持續挑戰各種侷限。

1950 年代,她開始創作出強烈有力的拼貼作品。她將早期的素描與繪畫剪碎,再將這些碎片重新拼組成充滿衝擊力的新構圖。這是一種自我重塑的行為,是她拒絕被固定在單一身分或創作階段的聲明。

1956 年,波洛克在車禍中身亡後,克拉斯納搬進他位於東漢普頓的穀倉工作室,開始進行更大規模的創作。

這段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屬於她的《大地之綠》(Earth Green)系列,畫面中大膽的黑色筆觸與粉紅、柔白與深綠色的色塊層層交錯。畫面中的形體暗示著女性身體與植物生命,有機的輪廓,連結著成長、轉化與哀悼的循環。

她沒有在悲傷中沉寂,反而從中找到新的表達與力量。

李·克拉斯納曾說過:「我是一名女性、猶太人、寡婦,也是一位該死的好畫家。我必須證明這一切。」

如今,我們不再將她視為只是某人的妻子,而是當代美國藝術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她始終堅持實驗與探索,不斷突破技法、形式與尺度的邊界。她的創作歷程,為後來的女性藝術家開出一條充滿勇氣與可能性的道路。


李奧諾拉·卡林頓:拒絕成為繆思的超現實主義

 

李奧諾拉·卡林頓(Leonora Carrington)於 1917 年出生於英國一個富裕卻保守的家庭。他們期望她成為一位得體的淑女,但她選擇了另一條路:她奔放而非順從,自由勝過形式。

二十出頭時,她與德國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私奔,進入歐洲前衛藝術的核心。然而,超現實主義對女性的態度是複雜的。

許多男性藝術家受佛洛伊德思想影響,將女性的內在視為神祕且直覺的存在,雖被浪漫化,卻難獲真正的尊重。女性經常被視為靈感來源,而非創造者。

卡林頓拒絕扮演這樣的角色。她曾說過:「我沒空當任何人的繆思,我忙著反抗父母、學習成為一位藝術家。」

她的繪畫風格相當顯明,畫中出現奇異的生物、幽靈般的身影,以及進行神祕儀式的女性角色。她創造了一個充滿象徵意涵的世界,根植於轉化與神聖的經驗中,既不隸屬任何宗教,又活在我們內心最安靜的角落。

二戰爆發後,經歷了一段動盪與崩潰,她逃往墨西哥墨西哥城,並在那裡度過餘生。在那裡,她找到了創作的自由與歸屬感。她與畫家雷梅迪奧斯·瓦羅(Remedios Varo)與攝影師凱蒂·奧爾納(Kati Horna)共同開創出一個少見的女性超現實主義群體,並開啟了屬於她們自己的道路。

後來,卡林頓的作品變得更具層次與象徵性,呈現出豐富而神祕的內在世界。她畫出混合型的身體、充滿魔力的空間,以及充滿力量與神祕感的女性形象。她相信無形的力量,她的畫布中充滿一種難以言喻的臨在感。

在她 1943 年的素描作品《廚房時鐘》(Kitchen Clock)中,她將廚房描繪為不只是家庭空間,更是女性施展日常鍊金術的場域。這件小巧而私密的作品,呈現出一種不受巴黎主流或男性視角主導的超現實主義風格。

如今,我們不僅記住卡林頓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更視她為一位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潛意識世界的先驅。她從不解釋自己的異象,只是安靜地邀請我們走入其中。


塩田千春:她讓無形的記憶有了形狀


讓我們來看看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這位日本藝術家以強烈的行為藝術與裝置創作而聞名,她善於為記憶、焦慮、夢境與沉默等無形經驗賦予形體。

她於 1972 年出生於大阪,從繪畫起步。但在創作生涯初期,她便意識到,繪畫已無法滿足她的表達需求。她希望作品能佔據空間、包圍觀者,讓藝術不只是存在於視覺,更能深入人們的身體感知。

她最廣為人知的,是那些沉浸式的線材裝置。黑色、紅色或白色的線如網般交織於整個展間,纏繞著日常物品,如鑰匙、行李箱、鞋子,甚至病床。那畫面既模糊又強烈,彷彿記憶本身實體化,佔據整個空間。

在東亞文化中,紅線常象徵命運與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塩田藉由這些線探索「缺席」、「渴望」與「看不見的聯繫」。她的作品不是再現記憶,而是讓觀者穿行其間、親身感受記憶的存在。

她的創作往往源自個人經驗。留學德國期間,她經歷了文化與身份的衝突,時常感受到「遠離故鄉」的孤獨。之後,一場嚴重的疾病,讓她開始反思生命、死亡,以及人在離去之後會留下些什麼。

她的裝置模糊了夢境與記憶的界線。作品無聲地牽引觀者進入記憶與感知,而龐大的空間則帶來一種靜謐而深刻的震撼。

這讓人聯想到莊子的一則論點——莊周夢蝶:一個人夢見自己是蝴蝶,醒來後卻不知究竟是人夢見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是人。這種界線的模糊,也出現在她 2018 年的作品《蝶之夢》(Butterfly Dream)中。

塩田千春的創作需要高度專注與體力投入。每一件裝置都經過她與團隊數日甚至數週的手工編織,過程如同安靜的儀式,也是一場身體與記憶的對話。

她曾說過:「記憶是我們無法觸碰或看見的東西,但它卻非常強大。」

如同記憶,她的作品安靜卻非常難忘。它提醒我們停下腳步,深呼吸,去感受那些無法言喻的情感。


小野洋子:定義觀念藝術激浪派的藝術家


我們最後要介紹的是小野洋子(Yoko Ono)——一位挑戰藝術定義超過半世紀的日本藝術家、音樂人與活動人士。

她於 1933 年出生於東京,1950 年代移居美國,成為紐約前衛藝術圈的關鍵人物之一。她是極少數積極參與「激流派(Fluxus)」的女性藝術家之一。此運動拒絕傳統藝術品的形式,轉而關注觀念、行動與經驗。

小野洋子的早期作品模糊了藝術與生活的界線。許多作品以口頭或書面指令的形式呈現。在《可踩的畫》(Painting to Be Stepped On)中,她將畫布鋪在地板上,邀請觀眾用腳走過,無論是真實行動或只是心中想像。這是一個安靜卻激進的舉動,打破了藝術與日常的隔閡。

她的作品並不在於製造物件,而是在於邀請人們想像、參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在《剪衣》(Cut Piece)中,她靜靜坐在舞台上,讓觀眾逐片剪下她的衣服。這個簡單的行動卻極具挑戰性,提出了關於脆弱、權力,以及社會如何觀看女性身體的敏感問題。

在整個創作生涯中,小野洋子始終以簡單的材料探討複雜的主題:和平、哀悼、女性主義、親密與連結。自 1990 年代開始的作品《許願樹》(Wish Tree)系列,觀眾可以將願望寫在紙上,綁在樹枝上,每一張紙條都成為集體希望的一部分。

雖然許多人只記得她是約翰·藍儂的伴侶,但小野洋子的藝術成就完全足以獨立存在。無論是在遇見約翰・藍儂之前,還是在那段關係結束之後,她始終不斷創作,打開藝術與情感之間更深層的對話空間。

她的藝術實踐與約翰·凱吉(John Cage)與白南準(Nam June Paik)等人並行發展,他們都相信,藝術不必侷限於畫廊中,它可以是一個想法、一段聲音、一場陌生人之間的交流。

她的作品觀念性強,卻從不冷漠。它邀請你向內看、去傾聽、去想像藝術另一種存在的方式。

正如小野洋子所說:「一個人做的夢只是夢,兩個人一起做的夢就是現實。」

她用藝術築起夢的入口,邀請我們成為不只是觀者,而是共同築夢的人。


© Dans Le Gris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
 

閱讀更多藝術文章:


• 現代藝術必知的 8 大流派——從印象派到超現實主義
• 當代藝術的影響力——它如何改變我們的現代世界?
• Fluxus 激浪派藝術運動:藝術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藝術
• 包浩斯風格與代表人物:影響現代藝術與設計的先驅




關於我們


Dans Le Gris 源自於 Wassily Kandinsky 的作品,同時也是法語「在灰色」的意思。就如灰色所傳遞的氛圍,我們希望以純粹、極簡和永恆的設計來豐富日常生活。

在我們的線上刊物中,我們不定期地分享有關藝術、文化和設計等文章。我們精心挑選的內容包含了生活的多個方面的主題,希望能提供你有價值的觀點和靈感。謝謝你的閱讀,希望你喜歡我們的內容。


來去逛逛


↪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內容: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標籤: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