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畢卡索之前、在康丁斯基之前,在現代藝術掀起革命之前,藝術世界是什麼樣子?古典與現代的藝術表達之間,究竟經歷了哪些轉變?如果你也感到好奇,讓我們一起看看,是哪些流派,讓藝術慢慢走到了今天這個樣子。



1. 文藝復興(Renaissance):西方藝術的重生


文藝復興是一個橫跨歐洲、在藝術、文化與思想上發生巨大轉變的時期,大約從 14 世紀持續到 16 世紀。它起源於義大利,並逐漸擴散到歐洲其他地區。

「Renaissance」這個詞的意思是「重生」。它指的是古希臘與古羅馬的經典理念與風格被重新喚回,同時也接納了全新的思想觀點。

在經歷了數個世紀以宗教象徵與平面裝飾為主的藝術後,藝術家開始回到古典時代,尋找靈感。但他們不只是模仿過去,而是重新詮釋,讓藝術變得更以人為本,並充滿情感。

是一個重視比例、和諧與透視的時代。藝術家首次運用線性透視與人體解剖等技法,營造出有深度且栩栩如生的畫面。人物不再漂浮在金色背景中,而是踏實地站在地面上,有陰影、有表情,彷彿就在我們眼前。

像是達文西、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等藝術家,正是這場藝術革新的領導者。他們的作品不僅美麗,還展現了對人類潛能、好奇心與理性思維的強烈信念。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致力於更自然、更真實地呈現人體。他們精確描繪肌肉結構、情緒與表情,使人物更加生動且具有人性。例如,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大衛像》展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家對人體姿體態與比例的極致追求。他的站姿、血管與身體姿態的細膩表現,使整座雕像彷彿擁有了生命力。

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不再只是裝飾品,而成為探索人類經驗與自然世界的重要方式。


2. 巴洛克(Baroque):充滿情感與戲劇張力的藝術運動

 

在文藝復興的平衡與和諧之後,一種更具戲劇性的風格漸漸浮現。如果我們說文藝復興藝術像是一場平靜的對話,那麼巴洛克就是一場完整的戲劇演出。

巴洛克時期起源於 17 世紀初的義大利,並迅速傳播到整個歐洲。它反映出一個充滿動態、情感與氣勢雄偉的世界。藝術成為教會與皇室表達的重要工具。

「Baroque」這個詞來自葡萄牙語,原意是「形狀不規則的珍珠」。正如這個名字所暗示,巴洛克藝術大膽、戲劇化,充滿驚喜。相較於文藝復興的理性與克制,巴洛克藝術更強調情感的渲染與衝擊力。他們運用強烈的對比、動態的構圖與戲劇性的光影,將觀眾帶入畫面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法就是「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透過光與影的強烈對比,營造出深度與情緒張力。

卡拉瓦喬(Caravaggio)是巴洛克時期最知名的畫家之一,他以情感豐富的寫實風格,將聖經與日常畫面具象化。他的畫面幾乎如同電影,人物不再只是靜止的姿態,而是驚訝、伸手、掙扎,各種情感瞬間都被捕捉下來。而在雕塑方面,貝尼尼(Bernini)更是將巴洛克精神發揮到極致。他的大理石雕像仿佛會呼吸、會移動,甚至能感受到痛苦。

然而,也有一些藝術家選擇描繪生命中較陰暗的一面,如死亡、腐朽與時間的流逝。這類作品被稱為「虛空畫派(vanitas)」,旨在提醒人們生命的短暫與無常。

除此之外,我們也能看見女性的聲音。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Artemisia Gentileschi)是當時少數的女性畫家之一,她筆下的女性不僅堅強,也投射出內在的掙扎與情感。

巴洛克藝術不只是華麗的裝飾,更是一種情感強烈的藝術表達。

 

3. 洛可可(Rococo):一場優雅的逃避

 

經歷巴洛克的激烈情感之後,藝術走向了輕盈與溫柔的表現。

18 世紀初,洛可可風格(Rococo)在法國興起,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著重於優雅、趣味與迷人風情。「Rococo」這個詞源自法文,最初指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用貝殼與石頭裝飾人造洞窟的風格。洛可可最早以室內設計風格出現,並受到城市上層階級的喜愛。

洛可可藝術不再著重於宗教崇敬或強烈的情感,而是更關注氣氛的營造。畫面輕盈、浪漫,有時甚至帶點俏皮與淘氣。如果說巴洛克像是一場雷雨,那麼洛可可就是春天的花園。這種風格反映出法國大革命前上流社會的品味與生活方式,是一個以優雅、舒適,以及逃避現實為特徵的世界。

然而,洛可可沒有持續太久。當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洛可可迅速失寵,成為貴族奢華與腐敗的象徵,也代表著一個正在消逝的世界。

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洛可可藝術常被批評為膚淺、奢靡、不夠有深度。但是,它也提醒著我們,人生中自在的時刻,才能盛開出真正的快樂與美。


4.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理性與秩序的回歸

 

18 世紀末,藝術家與思想家開始向古典世界尋找靈感。他們嚮往古希臘與古羅馬藝術中的清晰、秩序與理想主義,這正是「新古典主義」的起點。

新古典主義是一種對洛可可過度裝飾與娛樂取向的回應。洛可可風格輕快華麗,而新古典主義則轉向嚴謹、理性與結構之美。

這場風格轉變發生在社會與政治劇烈動盪的時期。啟蒙運動強調理性、科學與民主,革命則正在重塑歐洲與美洲的秩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藝術開始回望古典,尋求道德的清晰、精神的力量,以及一種穩定與理性的價值觀。

新古典主義藝術家相信,美應該具有目的。藝術不再只是個人化或裝飾性的存在,而是應該具有教育性、啟發性,並傳達普世價值。因此,新古典主義的風格顯得簡潔有序。畫面構圖平衡、人物理想化,情感則是內斂而節制的。

像賈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就是這場運動中的領袖人物之一。他的名畫《荷拉斯兄弟之誓》正是一個典範:莊嚴、嚴謹、充滿愛國精神。

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則創作出許多如同古代雕像般的作品,展現出純粹與優雅的美感。

新古典主義迅速在歐洲各地流行,並影響了建築、設計,甚至服飾風格。它成為法蘭西共和國與拿破崙帝國的官方風格。

這種對古典理想的回歸,不只是風格上的選擇,更是一種宣言。

在洛可可那充滿幻想的世界之後,人們開始追求更踏實的價值。經歷貴族的奢華與逸樂之後,新古典主義將焦點轉向理性、道德與個人尊嚴。它重視原則勝於奢華,重視功能勝於裝飾。

也因此,直到今天,許多政府機構、博物館與法院建築仍保留著新古典風格。這些建築象徵著理性、秩序與公民美德的永恆理想。


5. 浪漫主義(Romanticism):藝術如何表達自由、感性與自然?


然而,就在新古典主義強調理性與秩序之際,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藝術聲音悄然浮現。

19 世紀初,浪漫主義興起,作為對理性侷限與工業化影響的回應。最初,它被視為一種文學美學,隨後迅速擴展至繪畫、音樂與哲學等領域。

與新古典主義仰望古代理想不同,浪漫主義轉向內心世界,關注情感、想像與個體靈魂。浪漫主義的藝術家相信,感性與理性同樣具有力量。他們歌頌自然之美、自由意志,以及神秘與崇高的事物。

這種風格充滿情感與戲劇性:風景壯麗遼闊,人物容貌則展現真摯的激情、痛苦與渴望。畫家法蘭西斯科·哥雅(Francisco Goya)深入描繪人性的陰暗面,他的作品呈現暴力、瘋狂與政治恐懼。而卡斯巴·大衛·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筆下的孤獨身影,凝視著無盡的天空與山巒,引領觀者思索人與宇宙的關係。富有想像力的藝術家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則探索人與神的連結、靈魂在宇宙中的位置,並以嶄新方式重新思考歷史與人類經驗。

浪漫主義風格多元,情感豐富,難以被簡單定義。

它提醒我們:每一個事實背後,都藏著情感;每一幅圖像之中,都承載著一個靈魂。


6. 寫實主義(Realism):用藝術照亮真實人生


19 世紀中期,「寫實主義」誕生。這個詞如今常用來形容那些真實描繪日常生活的繪畫風格。

寫實主義的藝術家認為,藝術應該反映真實世界。不是夢境,也不是神話,而是一面日常生活的鏡子。他們關注的是平凡的人物──像是農民、工人、市井小民。

畫布上不再是國王與神,而是現實生活中的角色,描繪工人階級的處境與鄉村生活的日常。他們追求的不是理想化的美,而是真實本身。寫實主義強調不加修飾、不誇張、不加情感濾鏡地呈現生活。

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是這場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採石工人》展現了勞動的真實樣貌與尊嚴,當時震撼了整個藝術界:為什麼要畫窮人、骯髒的衣服,還有辛苦的工作?

但對庫爾貝而言,真實的日常遠比理想的美更值得呈現。他曾說:「我從沒見過天使或女神,所以我不感興趣去畫祂們。」

隨著這種觀念逐漸擴散,歐洲各地的藝術家開始描繪社會現實。他們呈現貧困、不平等,以及工業化帶來的劇烈變遷。然而,寫實主義並不冷漠。它不只是對現實的複製,而是一種帶著觀察力與同理心的凝視。這些藝術家相信,即使是最平凡的時刻,也值得被記錄,因為其中蘊藏著人類經驗中最真實的價值。

過去的藝術運動追求理想中的美,而寫實主義則在日常中尋找意義。

它提醒我們──即使是最簡單的瞬間、最安靜的人生,也值得被看見,也值得被記得。


© Dans Le Gris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
 

閱讀更多藝術文章:


• 現代藝術必知的 8 大流派——從印象派到超現實主義
• 當代藝術的影響力——它如何改變我們的現代世界?
• 你應該認識的 6 位被藝術史忽略的女性藝術家
• 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從光影到象徵,風格與技法的轉變



關於我們


Dans Le Gris 源自於 Wassily Kandinsky 的作品,同時也是法語「在灰色」的意思。就如灰色所傳遞的氛圍,我們希望以純粹、極簡和永恆的設計來豐富日常生活。

在我們的線上刊物中,我們不定期地分享有關藝術、文化和設計等文章。我們精心挑選的內容包含了生活的多個方面的主題,希望能提供你有價值的觀點和靈感。謝謝你的閱讀,希望你喜歡我們的內容。


來去逛逛


↪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內容: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標籤: Art